2024年3月中下旬,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专访国际升学指导知名专家邓宁老师,请她针对中国学生留学申请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此次采访涉及背景提升方面的国际科研竞赛、留学专业选择、与留学申请相关的文书写作等重要议题。
01、放弃国际竞赛的背后:坚持的并不是真心需要的,但……
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采访邓宁时,邓老师正在与11年级的小Q同学一起复盘放弃IYPT国际竞赛选拔的原因。
“2月8日,我拿到科研竞赛课题时才发现,这个项目需要熟悉计算机分析模型,还需要微积分和物理方面的大量积累。”2024年寒假期间,小Q参加了IYPT竞赛选拔在澳门举行的科研冬令营活动,为申请2025年秋季入读美国名校本科做背景提升。
邓老师在笔记本上标注了“2月8日”这个重要时点,并要求小Q也这样做。“如果能完成计算机、数学、物理方面的积累,需要多长时间?你算过吗?”
小Q眉头紧锁,她显然对这个如此细节的问题有些惊讶。
“需要量化分析,比如,计算机需要8周时间,需要某某老师辅导等等,应该做好梳理。”
“以我做过的吸管水泵实验做参照,包括研究时间,差不多30个小时。至于辅导教师,物理方面会有,数学、计算机没有。”
“2月8日之后的一段时间,有没有尝试去找资源?”
“没有。”
“这样看,现在离竞赛提交项目设计时间只有20天,时间和教师资源都不符合要求,所以倾向于放弃。但放弃竞赛的决定为什么没有在2月8日做出,而是拖到现在?”
小Q有些泄气地解释说,“还是太犹豫了,一方面有畏难情绪,抱怨指导老师不应该分配这些题目给自己,而那些自己喜欢的题目却被别人抢占了;而另一方面,假期中的拖延症又很严重,特别矛盾,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勉强应付。”
邓老师会意地笑了笑,很快又认真地解释说,“你可能觉得我的提问太细了,有时候主观感觉与客观分析的结果差不多,但凭感觉做事是不可持续的,需要理性决策,这样做事才不会慌乱,不会缺少判断力。”
邓老师还特意向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强调,“国内学生普遍存在认知与成长中的bug(毛病),国际升学指导阶段其实已经是留学预热的开始,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我倾向于教会学生从不同经历中学习理性判断和选择。”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小Q在放弃国际竞赛过程中的非理性判断和选择又该如何归因呢?
02、兴趣爱好就等于留学专业吗?
其实,理性判断和选择不仅仅适用于国际竞赛,也延伸到对未来留学专业的选择。
小Q参加了向幼儿园儿童做科普宣传的公益活动。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小Q从孩子的心理预期出发,设计了趣味性强的科普模式。
“我与孩子们一起搭积木,有些积木的悬空搭建很容易塌方,我们费了很长时间才做成。与孩子们相处,我起初很不适应,但在活动中频繁接触,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谈到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实践体会,小Q滔滔不绝。
“这些与你未来的专业申请如何挂钩呢?”邓老师的提示让小Q有些发散的思维重新聚焦。
“公益活动对学生自信力的培养和自我认知的激发都有直接的帮助。”邓老师话锋一转,“在美国留学申请方面,公益活动与学术方向、社会视角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从幼儿园的科普活动转向幼儿科学教育,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做支撑。”
更重要的是,小Q参与的心理公益活动的核心诉求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孩子在完全自愿、非强迫的环境中从事科学游戏,从而启蒙科学探究精神。
这个思维链路和心理历程与兴趣爱好培养的习得同出一辙,从而引出了留学专业申请的重要议题:兴趣爱好就等于留学专业吗?
“在专业选择方面,学生的思维逻辑方面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将兴趣与专业混为一谈。在很多时候,兴趣与专业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兴趣是一种由喜爱产生的快感,其中还包含灵感的迸发,而专业除了兴趣的因素外,还要有相应的知识能力积累,并建立起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承诺。承诺是韧性、责任,需要经过时间、空间、事件的考验和磨炼,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兴起。”
邓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小Q对心理学的兴趣,其背后的逻辑是在外界强压力环境下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继续将物理作为专业产生怀疑,由此导致畏难和逃离情绪,在自我意识驱动下,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重建脆弱的心理框架。“如果换赛道、选文科,当然可以,但必须先回答核心问题:心理学方面的学术能力和表现就一定比物理更好吗?”
邓老师又深入分析,“目前是11年级下半学期,也是留学申请准备阶段的关键时点,因为胆怯、逃避而放弃物理,会动摇学科基本盘,增加不确定性,对留学申请不利。”
邓老师还举了另一个学生的例子:这个学生在物理方面成绩优异,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但谈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说心理学为他的物理学习增加了灵感。
也就是说,小Q也需要在物理与心理学之间找到某种关联。以心理学为手段,帮助从事科学学习和工作的人建立更加强大精神世界,增加人际交往能力,都是非常好的逻辑动因。但是反向构建,把物理学应用到心理学中,只有定量分析、数学建模等在极少数注重心理学定量研究的学派中被接受,这样减少了大学申请学校的适配范围。
邓老师认为,青少年时期的问题是共通的,在留学前的准备阶段,思维懒惰、专注力差,自我认知冲突等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这种不确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申请过程出现摇摆、焦虑、申请逻辑模糊。
小Q在专业选择纠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03、失败的经历能写出成功的申请文书吗?
“留学申请阶段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放弃国际竞赛、专业选择摇摆不定,这些司空见惯。”邓老师笑着说道。
“反思意识非常重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有所成长,不仅是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方面。”
“反思对留学申请有什么作用呢?”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主编赵刚问道。
“即使是缺点、问题,也能在留学申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邓老师认为,小Q虽然放弃了国际竞赛,表面上看是个负面结果,但在申请材料中可以突出个人思想意识方面的收获,比如她认识到自己项目时间管理能力不足,寻找组织资源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的问题,经历过这些挫败后,自己如何学会客观理性分析问题,不在同样的地方出现第二次错误。到海外留学,学生面对大学校园五彩缤纷的资源需要自己有很强的自我认知,才能很好地选取对自己有意义的资源,发展自己。
“在进退维谷的状态下,止损是非常重要的决策,能为学生争取到个人发展的空间,这个道理也往往在经受失败和挫折时才能意识到。”“当然,留学准备期的真正成长在于主观能动性。”邓老师指出,小Q在是否放弃国际竞赛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时,她应该主动寻找资源、对接资源,以便尽快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与外界沟通的过程。
小Q在留学申请文书中以缺点和问题作为切入点,对她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呢?
04、国际升学关注的核心: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
邓老师认为,从显性层面看,国际学科竞赛、留学专业、申请文书都是国际升学的重要环节,而社会视角的国际升学不过是按游戏“通关”的模式,完成程序中不同环节的要求,以此达到升入海外名校的目的,这样一来,很可能忽视国际升学的隐性要求——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这才是国际升学关注的核心。
由此,邓宁老师对上述三个环节的复盘与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紧密相关。
首先,小Q对国际竞赛的长时间选择性焦虑,直至彻底放弃,检验出小Q内心深处对物理学科缺少来自自身真正本源的热情和对这个学科真实环境的认知。
这种动力缺失引发较大的情绪波动,并主观归因于外界的变化(如题目分配),有意放大外部因素的影响,放大自己遇到的困难,而没有把自己能力与目标差距作为督促自己提升的机会。
同时,动力缺失还造成行动上的不作为,不主动衔接外部资源(如老师)做数学和计算机能力弥补,甚至不主动做出放弃竞赛的决定,而是拖延。这些是小Q自我认知不成熟的表现。
其次,小Q专业选择出现动摇的深层次原因是缺乏自我探索的经历,看似坚定的目标,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而是盲目接受外界的评价标准。
小Q对物理的兴趣还停留在“刺激”的快感,而她尚未在沉浸式的探索中历练,尚未经历失败与研究陷入停滞时的考验。
从兴趣到最终选择相关专业,其间还隔着了解学科专业的底层能力需求,例如物理专业需要数学和计算机能力的积累。而小Q在物理学科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向文科转移,同样未完成对文科专业底层能力需求的探索。
上述两点意味着小Q不仅混淆了兴趣与专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在专业选择方面的自我认知仍有欠缺。
基于上述缺点和问题作为切入点的留学申请文书,将是小Q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的阶段性总结。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留学申请者,在海外名校招生官眼中是不可思议的,无法判断学生如何应对未来可能的挫败与困境。这也解释了各方面都很完美的学生却可能不受名校青睐的原因。
显然,海外名校希望申请者在文书中充分体现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的历程,即如何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如何解决思维中的bug,在意识层面转变,提升行动力。
从“没有什么就不做什么”,转变为“先从有的开始做,做的过程中把没有的变成有”,即在现有资源配置下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可能性。
国际升学指导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思维上的困扰,重塑自我认知,重新走上自我发展的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