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科研“她力量”代代闪耀

科研“她力量”代代闪耀

2025-03-20 13:41:51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讲述民国女物理学家故事的“话剧九人”剧团作品《春逝》,在北京二七剧场举办“女科学人专场”公益演出,778名理工农医类女学生和女性科技工作者济济一堂。

  纵观昔今,从民国时期女科学家冲破性别桎梏、艰难求学开拓,到当代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比近半、在各个科研领域奋战,科学界的“她力量”跨越历史,不断壮大。

  

  榜样开路 跨越山海

  舞台灯亮,主角登场。1935年暮春初夏,中央研究院物理所中唯一的女研究员顾静薇与女助理瞿健雄携手共进、踏实坚守,虽仅共度一年时光,却影响了彼此一生。

  上述故事是话剧《春逝》的剧情设定。故事里的顾静薇,来自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顾静徽。而剧中瞿健雄的原型,则是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顾静徽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她的学生吴健雄作为实验原子核物理学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回首过往,中国科技事业中始终闪耀着女性光辉。“万婴之母”林巧稚首创新生儿溶血症换血疗法,推动妇产科学进步;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首次提出弹道测量技术,为“两弹一星”辐射探测提供关键技术;计算机软件专家杨芙清,主持研制出我国首个百万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屠呦呦以青蒿素抗疟,挽救百万人生命,获得诺贝尔奖……

  “和话剧中的情况一样,我所在的研究组目前也只有2名女生。但与当时的环境不同,如今人们已经摒弃了女性不该出现在科研圈的陈旧观念。”三刷话剧《春逝》后,北京邮电大学在读博士生小林说。

  小林的研究方向是无线通信。她说,不断深造、开展科研的过程,将她历练得越来越勇敢、抗压,能够以辩证思维应对各类问题。而这种综合素养的成长,会折射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话剧散场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舒庆艳用手机写出一条观后感:“科研是一条不归路,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尤其对女性科研人员来说,这更是一条艰难路,但它也是发掘潜力战胜自己、遇见更好自己的五彩路。”

  环境友好 成果涌现

  如今,科学界将更多目光聚焦于女性。

  从1998年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到2004年设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奖”,女性科学家表彰梯队不断完善,其科研贡献更有机会被看到和认可。去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凭借在膜蛋白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为第八位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人。

  与此同时,各级妇联和科协积极作为,企业、学校与各类社会组织搭台唱戏,助力人才成长。围绕女性科技工作者开展的各类论坛、竞赛、就业指导活动等相继涌现,促进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女性科技人员已达4000万人,占科技工作者总人数比例超过45%;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女性项目负责人有6000余人。中国制定了符合女性特点的科技管理政策。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女性科研人员的申请年龄要求比男性放宽了3岁,科研机构也积极通过采取弹性工作制、实行儿童托管服务等多种措施,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创造生育友好型的科研环境。

  向上攀登 迈向塔尖

  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初二学生聂双儿梦想着成为一名航空航天工程师。她说,自己对物理力学和航空航天很感兴趣,每次学习天宫课堂都非常激动。此前,聂双儿和伙伴们设计展演了一台航天科普剧,展现人类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发射卫星和火箭的场景。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高二女生武盈岚从初中开始学习编程,后来还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2024年,她作为第24期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学员,在清华大学跟随娄智勇教授团队学习,坚定了未来攻读生命科学领域的决心。

  科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中小学传统书本化的科学课已经拓展到3D建模、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操课,很多学校组建社团、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

  课堂之外,社会各界正在携手推动科学教育。

  “科学家是不是都很聪明?”“我喜欢科学,但没有天赋,也能当科学家吗?”“女生适合学理科吗?”一堂生动的科普课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回民第四中学的女生围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陈思宇热情提问。

  2024年,欧莱雅中国与新浪扬帆公益基金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20周年之际联合推出“科技女生赋能计划”活动。该项目将女科学家请进校园开讲座,带女生进实验室访学,拍摄科普视频,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及科学家精神。

  “科学源于对人类需求的关切,因此科学教育内容一定要匹配各地实际需求。”陈思宇说,她的研究方向“沙尘和气候变化”,正是瞄准了兰州沙尘暴多发的问题,希望通过基础研究反哺家乡。

  “下课后,一名女生给陈思宇教授递上一张小纸条。”思源·新浪扬帆公益基金理事长阮向荣回忆道,纸条上,女孩的祝愿朴素而真挚——“向上攀登,迈向‘塔尖’!”

  “这是一次女学生对女科学家的‘反向鼓励’,拼搏向上的科研精神就是这样具象化地传承和流动着。”阮向荣说。

(责编:李昉、郝孟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科研“她力量”代代闪耀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