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就业大省,江苏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变思路、改方式、换干法,强化一体化推动,推进数字化赋能,注重多元化参与服务,建强基层专业化队伍,加快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有力提升就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秉承改革创新基因,近年来江苏人社部门在就业工作上持续改革发力,不断激荡起就业工作新动能,有力增进民生福祉。
“数量”潜力充分释放。2023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同比增长5.1%。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就业工作稳中有进,不仅较好解决了本地居民就业,而且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就业,为全国就业大局稳定作出了贡献。
“质量”成色愈发饱满。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与产业结构相匹配;职工工资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相同步、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化相适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25,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拉到全景来看,这份成绩单更显分量。近年来,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江苏就业工作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并且,国际和国内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带来最大化就业,而且一定的增长速度并不以相同的比例带动就业增长。
能在压力中展现韧性,在挑战中开掘空间,这与一套就业工作的“新打法”有关。
一、一体化推动激发就业新动能
近年来,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持续壮大。但由于注册平台众多、从业者工作变动频繁等原因,对他们的统计一直是个难题。
在江苏,省人社厅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服务商合作,运用大数据模型,较好实现就业情况的监测统计,使得开展就业服务更有针对性。
就业,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江苏坚持“一盘棋”思维,树立“大就业”观,打出组合拳,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促进就业工作体系,有效护航就业高质量发展。
横向协同,释放政策聚合效应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肩扛引领示范的使命,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刻理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成色,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出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目标,要求就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批示指示,为做好就业工作增进了信心、鼓足了力量。
着眼大棋局,落子关键处。为汇聚就业工作合力,江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宏观的视野看待就业,用改革的办法破题,用集成超越的方法答题,推动构建横向协同、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就业优先联动格局。
建领导小组强抓手。目前,省市县三级均建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同心圆”不断扩大。“省级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包括发改、工信、科技、商务等28个部门,集合起了关注就业、助推就业的强大力量。”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宏伟说。
职责任务清单化。推行清单化管理制度,分解细化任务,压实责任。打开南京市就业工作年度清单,可以看到:发改委牵头负责推动建立就业友好型产业体系;财政局牵头负责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做好就业宣传和舆情引导……“清单制度使大家立足职责,各显其能,同向发力。”南京市人社局局长刘莅说。
在上述基础上,省市县三级通过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就业形势分析会等多种形式,各部门密切配合,实现宏观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
人社厅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工商联推出“苏岗贷”助推稳岗;人社和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平台企业发展创造就业;人社和工信部门围绕“智改数转”实施数字经济人才攻坚和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手拉手”协作不断激荡起经济与就业同频共振的强劲脉动。
纵向联动,层层抓好责任落实
用好考核指挥棒,激发争先动力。省委、省政府将城镇新增就业等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年度民生实事,每年召开会议部署推进就业工作,对就业工作先进地区进行评选和通报表扬。各市也将就业工作纳入县(市、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推动层层落实。
目前,苏州对各区(市)的高质量发展考核总分是100分,其中,就业为2分。苏州市姑苏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陆文明表示,“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那么多工作,就业这2分,算是比较突出的指标,大家都看得很重,得高度重视来完成。”
加强调度督办,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江苏在全国率先组建省市县三级稳就业工作专班,实行定期通报工作机制,对履职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地区强化督办问责,推动将就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日常、做在平常。
多位人社局局长谈到,每次拿到省人社厅的通报,就像拿到考试成绩单。“任务完成得不好,市领导会过问甚至给予批评,自己脸上无光,满脸通红。”
传导压力,催生动力,激发活力。徐州举办驻徐高校大学生进园区入企业体验活动,激发留徐就业创业热情;苏州姑苏区盘活闲置载体,打造“创业小店”等特色街区,吸纳和带动就业;泰州建立项目建设拉动就业评估机制,优先支持吸纳就业数量多、质量高的项目投产落户。各地锐意进取,就业工作亮点纷呈。
法治保障,筑牢就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以法治化保障一体化推进,促进就业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的另外一个举措。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了推动就业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有效实施,江苏坚持改革与法治共进,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
江苏省人社厅在起草条例时,深入分析研究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前瞻就业发展趋势,努力让条例既能满足实践的迫切需求,又能着眼长远解决问题。
将改革力度、发展热度和民生温度融入立法,要求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企业可以为超龄就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解决企业和老龄人口就业的“后顾之忧”;允许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22年5月,凝聚着各方关切的条例施行,为推动各项政策聚力支持就业提供了法治“工具箱”。
法律“立”起来,更要“强”起来。江苏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公众,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媒体深入解读等,广泛宣传。指导各地将条例作为基层人社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做到人人知法、依法行政。提请省人大进行执法检查,使法律的刚性约束效应真正彰显。
思路一变天地宽。“跳出就业抓就业”,统筹一体化推进,为就业高质量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
二、数字化赋能提升就业“智治”水平
近年来,人员流动加快,给就业工作带来不少挑战:服务对象在哪里?岗位在哪里?面对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如何提供精准服务?
江苏人社部门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形成了“拿数据说话、靠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依数据执行”的就业工作新模式,有力提升就业“智治”水平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拿数据说话
2021年10月,江苏人社部门推出了一个系统——覆盖全省5级人社窗口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依托该平台,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系统,汇聚全省就业数据,并开发“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苏心聘”、江苏工匠课堂等就业信息化应用场景。
江苏省人社厅认为,新形势下,做就业工作不能靠“人海战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必须加快推动就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推进数字化建设,江苏一直在路上。
多年前,江苏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因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倒逼,率先建起了数字化平台。但由于就业、社保、人才等信息互不衔接,群众办事不方便,人社部门也深感麻烦。
2018年,为了推动业务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江苏省人社厅提出,建设全省集中的一体化云平台
技术架构新、系统数量多、复杂程度高……面对开发难题,江苏采取省市联动方式,由全省13个设区市分别承担就业运行监测分析、人才服务、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等应用场景,群策群力、集中攻关。
数据是平台运行的血液。江苏采取打通、采集等方式,打造由人社部门牵头,工信、商务、教育等14个有关部门共建共享的就业大数据交汇终端,实现数据大集成。
过去靠传统方式统计就业数据,需要大量人力,时效性和准确性都不尽如人意。“现在,只要劳动者或企业一次录入,就业数据全省实时共享,可以依各类条件查询、统计,及时了解就业变化情况。”夏文哲说。全省一体化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用数据说话,也提升了就业工作公信力。苏州市人社局局长朱正举例,“比如,审计有多少人享受了就业补贴,数据一下子就可以调出来。创业者享受了政策补贴后发展得怎么样,通过比对市场监管部门市场主体的信息,就知道哪些是创业成功的,数字真实且直观。”以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手段开展工作,正成为江苏人社部门的“工作习惯”。
依数据执行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种技术变革,更是一种流程再造、制度变革。它有效重塑了就业工作模式,使得依数据执行成为可能。
今日用工数增加31人,今日退工数减少14人,就业困难认定人数78人,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3人……走进南京市建邺区兴隆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大屏幕上各种信息一目了然。
做就业服务工作16年,南京市建邺区兴隆街道劳保所所长厉敏过去只靠一双“铁脚板”苦苦奔波,如今工作“插上了翅膀”。“辖区里哪位居民突然失业了,信息进入省信息化平台,会实时回流到街道,我们可以马上跟进做服务工作。”
通过持续深挖数据“富矿”,积极完善“就业云”应用场景,数字化改革还有效促进了就业供需匹配。
南京市通过数字化改革做精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设置了586个标签进行画像,可以把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根据意向、学历、特长、期望等进行智慧匹配,极大地提升了供需对接效率。2023年,南京利用“算法”,为1.8万余名毕业生推荐近20万个次岗位。
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利用海量数据比对、“画像”,人社部门还开展了静默认证、“免申即享”等服务,使政策快速精准滴灌,有力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让温暖直抵群众心里。
谈起这些,苏州泰华商城有限公司负责人非常感慨:“疫情期间,我们没递交任何申请材料,账上就多了一笔钱,雪中送炭,给企业注入了‘强心剂’。”2023年,江苏人社部门运用就业大数据,免申即享为各类企业落实社保降费、稳岗返还等各类资金1210.82亿元。真金白银的支持不仅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更使得就业“绿水长流”。
靠数据分析决策
“既用数据说话,更让数据说话”。依托省信息化平台,江苏创新建设就业失业监测和预警系统,让就业工作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目前,就业失业监测和预警系统中,共有178万户企业、2090万余名职工的实名制数据。系统与“就在江苏”智慧就业平台、农民工综合信息平台、智联招聘等重点招聘平台数据对接,数据及时交换、信息实时共享。
“每天,哪家企业增加了用工,哪家企业减少了用工,人社部门都可以实时掌握。”泰州市人社局局长吉志铭感受颇深地说,有了“智慧助手”,设置指标、耦合联动,风险及时被捕捉发现,工作主动多了。
2023年4月初,泰州市人社局获悉一家公司准备搬迁外地,涉及700多人的劳动关系处理。人社局及时派工作人员到场做好矛盾处置。同时,及时筹集就业岗位,组织对接洽谈活动,为劳动者“撑起了一片天”。
监测有效,决策科学。江苏人社部门建立重点时段日报告制度,动态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常态化向发改、工信、商务、教育等部门提供用工数据,有效预防了企业停工停产、破产重组带来的失业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底线。
三、多元化力量托起“稳稳的幸福”
元宵节赏灯看展,能到就业主题摊位选岗问策;在商场周边歇歇脚,不经意就“邂逅”了就业服务小屋;人才夜市将纳凉地变为纳贤场,求职者与企业“双向奔赴”……行走江苏,记者感受到了高质量就业服务的温度!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就业服务的需求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更好满足群众服务期待,唯有改革创新。
“大数据+铁脚板”织密身边服务网
服务还存在盲区,无法有效支撑高质量充分就业——几年前,江苏省人社厅在对全省就业公共服务情况进行穿透式调研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痛点就是改革的重点。江苏充分运用“大数据+铁脚板”方式,全面提升服务能力,走出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管理的就业公共服务新路径。
——通过就业大数据精准比对,锁定特困群体,规划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就业服务载体,群众享受到“就在身边”的幸福。
苏州市姑苏区金阊街道石路社区的外卖小哥夏天南的烦恼解决了。家里添了二宝,他需要一份能顾上家的工作。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通过大数据获知他的需求后,人社专员提供岗位信息,帮助夏天南成功找到一份安保工作。“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太方便了!”夏天南高兴地说。聚焦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可及,江苏省做好精准化、高效化文章,启动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
到2025年打造10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提供就业招聘、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兜底帮扶10万名困难群体就业。目前,300多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设在了困难群体多、帮扶需求大的社区,让人人都有通过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迈开“铁脚板”,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相比做全职妈妈,现在这份工作既能照顾孩子,也能养家糊口。”在常州市兰陵街道工人新村第一社区的菜鸟驿站,“90后”小蒋麻利地给取件人递过包裹。不久前,社区就业专员上门走访,将她的需求和平时登记的社区商家招聘信息比对,帮她找到这份心仪的工作。
现在,全省2.1万个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3.2万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年均为800万名劳动者、100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让群众感到“如沐春风”、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社会化力量携手筑起温暖“港湾”
就业服务是一道综合性考题,它既需要来自政府的精准施策和保驾护航,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江苏,政府与市场化就业创业机构的携手已成常态。政府不“包打天下”,而是依靠社会力量延长服务“手臂”,“精准滴灌”解渴“民之所盼”。
激活发展动能。先后出台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实施办法、推进新时代江苏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实施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开展社会组织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活动,为社会化力量发展提供支撑。
壮大服务力量。目前,全省培育了近600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从业人员达12.7万人。广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断适应社会精细化需求,升级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方式,为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注入“活性剂”。
多元力量携手,灵活就业人员有了温暖港湾。
位于南京江宁区菲尼克斯路的江苏省零工市场,宽敞明亮。求职者们可以享受求职招聘、政策咨询、就创培训、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还有免费行李寄存、用餐住宿、专车送厂……当“灵活”搭配了“稳定”,不少求职者称赞,有种“家”的感觉。
江苏省职业介绍中心主任李雄伟道出运营“秘诀”:“江苏省零工市场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引入江苏优职汇邦等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扩充灵活就业公共服务。目前全省已建成52家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来即上岗,即时快招,用小市场激活了就业大民生。”
多元力量护航,创客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600多个精装工位,设备齐全的网络直播间……南京市建邺区韶华工坊创业氛围浓厚。
“这里汇集了财务税务、人力资源、金融等10多家社会化机构和平台,投资人、专家和创业导师对创业项目、创业者进行长达一年的陪跑。2020年开园至今,390个创业项目落地公司化运营,发挥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作用。”南京市建邺区人社局副局长李兴介绍。
多元力量汇智,技术工通过培训端稳就业饭碗。
针对“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社会化力量对市场供需情况敏感度更高,成为精准培训的重要力量。苏州富纳艾尔科技公司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公司聚焦智能制造细分行业,开发专业课程,引进前沿先进设备,目前,已培训输出5万名智能制造技术人才,走出一条“技能培训+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
“千军万马”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做就业服务的“千军万马”从哪里来?
为应对基层行政体制改革街道(镇)人社所撤销带来的挑战,江苏人社部门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窗口设置、人员招聘、待遇提升、考核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深化改革,鼓励指导各地人社部门主动联合组织、编办、财政、民政出台加强基层人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壮大基层工作力量。
“我们按照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通过事业单位招聘、政府购买服务、‘三支一扶’招募、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渠道引进服务人员,一线力量更加充足。”盐城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市人社局持续深化与银行、邮政等金融机构合作,将“低风险、高频次、易操作”的五大类23项人社业务,下放至52个银行网点经办,基层“谁来做事”“如何办好”等难题有效破解。
如何调动基层队伍的积极性?
江苏开展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建立与之挂钩的待遇调整机制;明确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村居“两委”后备干部选拔向考核优秀的协理员倾斜,激励他们用心用情用力服务民生。
“连我在内的17名专干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工资涨了,干劲足了。”泰州市靖城街道虹桥社区人社专干肖娜说。近年来,泰州将人社基层平台工作人员逐步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工资待遇统一化、上升渠道透明化、考核激励制度化,有效稳定了人员队伍,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如何锻造“金刚钻”,揽下“瓷器活”?
江苏把练兵比武作为提升队伍能力的重要抓手,坚持“全业务、一张卷,全员练、一起赛”,培优工作“多面手”。广泛开展学优比优、争优创优活动,加大表彰激励力度,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多措并举,江苏涵养一批活跃在一线、扎根在基层的就业服务力量,推动党的就业惠民政策在群众中间生根开花。
四、思考与启示
以改革为笔,答发展之题。江苏人社部门直面问题,改革创新,奋勇破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让千家万户端稳就业饭碗,将人力资本的潜力转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势能,助推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绘就“强富美高”新图景。
记者在调研中深切感到,江苏人社部门的系统性探索,高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方向目标清晰,方法路径明确,改革成效显著,对推进新时代就业工作迭代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无论是变思路,还是换干法,江苏的改革探索背后始终有一个温暖的指向——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心中装着人民,工作就有无穷动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改革创新,久久为功,就业工作必能在打开新空间、开创新局面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人民伟力。
——推进理念重塑。江苏人社部门深刻认识到,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必须集合各方力量打好“组合拳”;人社部门不仅是民生部门,也是经济部门,必须在大局中担当作为。“大就业观”引领就业优先战略落地见效。新形势下,就业问题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征,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念重塑。要树立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举措,把就业优先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将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牢靠、更加有效。
——推动格局重构。通过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法治保障等举措,江苏构建起就业一体化推进工作新格局,让就业工作动能更加澎湃。深水区的改革,“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几乎每一项都面临着系统性的资源配置调整。破解就业工作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必须打破过去的路径依赖,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增强各方协调性和配套性,更好地统筹政策资源、系统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合借力、联动聚力、强势发力,制度优势将进一步彰显,治理效能将有效提升。
——勇于改革创新。“就业工作是干出来的!”采访中,江苏人社部门的很多同志这样说。从建立统一信息化平台,到办好“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再到疫情期间助企招工奔波数万公里,正是凭着敢闯敢试的态度、澎湃的干事创业激情,江苏就业工作释放无限活力。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未来需要在奋斗中开拓。落细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以“拼”的精神、“实”的作风、“敢”的担当干事创业,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一定能绘就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纵横正有凌云笔,又踏层峰望眼开。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就业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瞩望未来,这份书写百姓福祉的就业答卷定将在绵绵用力中向前舒展,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孙忠法 高阳)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