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我要留学 > 国际教育透视 > 知名心理学家解读美国留学申请的认知误区:高分中国学霸就是世界名校所爱吗?

知名心理学家解读美国留学申请的认知误区:高分中国学霸就是世界名校所爱吗?

2024-05-15 08:37:53
国际教育
分享:


知名心理学家解读美国留学申请的认知误区:高分中国学霸就是世界名校所爱吗?

知名心理学家尹璞

2024年2月17日,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参加了国际升学指导专家邓宁组织的题为《留学中的“知与不知”》的高端讲座,特邀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尹璞主讲,分析中国学生、家长在美国名校申请过程中的认知误区,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修正建议。

01、中国人从上幼儿园起创造力开始削弱?

“不少家长朋友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说几句就不搭理我了,太难管了,有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挺紧张,是不是这样?”尹璞老师笑容可掬地描述了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引得在场参与互动的家长笑着频频点头,而笑容中又分明透露出疲惫与无奈。

尹老师进一步分析亲子关系疏离、脱钩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而中国社会发展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发生巨变,人们观念上的冲突与摩擦异常激烈,所造成的家庭关系中的代沟可能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留学申请中的认知,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亲子认知、对海外院校的认知、对所选专业的认知等多个侧面的问题,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认知代沟最为棘手,导致家庭教育误区,并影响孩子的成长。”作为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尹璞老师切中家庭关系中的认知要害后,迅速回顾了家庭教育的不同阶段。

“其实,总体上看,中国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方法还是以孩子为核心的,比如在帮助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循循善诱地鼓励孩子成长。但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尹老师特别提到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的本我诉求仍占主导地位,比如画画时的粗线条、多色调、比例夸大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而此时,家长不自觉地开始干预孩子画作创作的方向,特别是将其中物与物之间的比例调整到成人认知的水平。

由此,外界标准开始时时左右孩子的思维方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失去自我感受的孩子,开始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尹老师颇为忧虑地指出:“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中国孩子的创造力逐渐被削弱,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孩子为核心,转变为家长为核心,处于指令、意旨执行一方的孩子,已经很难自主。这是留学申请阶段出现的学生自主性缺失、个性缺失的源头。”

遭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双重压制,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开始升级。而此时,亲子关系中争论的焦点往往从对与错开始,迅速转变成尊严与尊重的问题。

“为了自己的尊严,孩子在捍卫自己的决定权,家长需要意识到尊重孩子的重要性,特别要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否则,孩子日后很难建立起尊严。”尹璞老师一针见血的分析引发了更多互动和讨论。

青春期看似充满躁动、叛逆、苦闷,实质上恰恰是自我认知和关系认知建立的关键时期。孩子的抗争是一种能量的自然流露,仿佛在反复宣读“个人独立宣言”。自我认知过程与自尊、自立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在关系中表明自己的地位和态度。尽管表面上孩子与家长之间充满矛盾,其实孩子在寻求与父母建立一种新的关系。错过这个重建亲子关系的窗口期,甚至无视孩子的诉求,采取压制、对抗的态度,父母可能永远失去与孩子和解的机会,孩子也可能永远失去树立自信的机遇期。

02、除了高分,中国学霸还有别的特点吗?

在国际升学方面,海外名校如何定义“好学生”呢?

在人才选拔方面,尹老师先以德甲法兰克福俱乐部在北京国安队选中杨晨作外援的案例进行类比。20世纪90年代末期,法兰克福队教练在国安队训练场观察球员,此前国安队推荐的几位主力都没能被选中,而替补球员杨晨得到了德国方面的积极评价和高度认可。1998年7月杨晨正式转会法兰克福队后,表现优异,迅速成为队内主力和最佳射手,而且还是迄今为止全球五大联赛中国球员的天花板。

尹老师特别提到,法兰克福队选拔的标准不是看球员现有的水平怎么样,而是发展潜力如何,即他身上有哪些教练教不了的东西。而杨晨作为前锋球员最大的潜质是其出色的速度优势,这也是确保其德甲传奇地位的最大优势。

话锋一转,尹老师谈到哈佛大学本科阶段的录取标准。

申请哈佛的学生大多数是高分学生,哈佛录取的却不一定是高分学生。这座世界顶级名校的招生录取理念与国内的高考录取不一样。国内高招是以高考成绩为标准,每一分作为一个分数段,层层选拔,因此高分对应名校录取。而在哈佛看来,以标化考试底线要求100分,到线之后100分和110分所反应的智力差别可以忽略不计,在此基础上,分数无法体现的“人”的评价问题成为录取焦点。

“中国家庭、学校习惯围绕外在评价体系教育孩子,导致中国学生自我评价缺失,也就是说只见分数、名次、奖励,却看不到人的特点。”尹老师提到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典型”中国学生的特点几乎只剩下高分,他形象地把这类学生比喻为“长颈鸡”。

“哈佛需要的是鹤立鸡群中的鹤,有特点、有高度,而咱们国内学生大多不是鹤,而是凭高分让自己高一些,但同质化严重的鸡,姑且称为长颈鸡。”

为了中考、高考,国内学制中的初三、高三几乎消失,完全成为集训式备考,而学生则在反复刷题以谋求高分。这种适应国内升学体制的做法,也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运用到国际升学领域。中国学生在申请海外名校的过程中,仍然将大量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标化考试的备考和刷分上,比如语言类考试的托福、ACT、SAT等。

国际升学指导专家邓宁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向尹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现实内卷严重的环境里,很多国内学生逐渐将自己内化为“不行”,如何培养魄力、勇气和自信?

针对这个问题,尹老师做了详细解读和回应。

当前学生自信的来源仍是外在评价,很难短时间内扭转,需要多点开花,多点呼应,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努力。特别要在学习以外,让孩子体察自己的潜力,获得学习之外的赞赏,这样,学生潜在的亮点将不断被发现。

一般来说,人在“趋利避害”的动因诱导下更看重避害,父母和老师对缺点反应快,对优点没有反应,或反应很慢。这不利于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信,需要尽快改正。这其中,家长的评价体系对孩子最重要。

家长传承传统、僵化的教育方法,除了剥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外,往往强化孩子对错误、缺点的敏感和恐惧,家长甚至直接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排雷”,代替孩子做决策,严重忽视孩子内在需求。

因此,需要家长主动调整亲子关系,尊重、甚至“下放”孩子的自主权,恢复婴幼儿时期以孩子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03、中国学生“非典型”特质的培养与专业选择反思

国际升学,分数仅仅是起点,更多时候,需要集中精力做好“人”的工作。知名心理学家尹璞老师提出在申请文书和专业实践两方面做好针对国内学生的指导和培养。

申请文书准备是在技术层面上的战略问题。换句话说,为讲好中国学生的故事,先要深刻领悟海外名校(特别是美国名校)的招生录取理念和原则。

尹老师将美国名校形象地比喻为社区。有的“社区”崇尚严谨、庄重的气质,而有的“社区”则倾向于是活跃、创新的风格。但无论是哪种类型,为了保持大品牌、高质量、好口碑,需要多元化的学生,而不是同质化的人群。

这种招生录取的“战略性”思路,是以“人”、而不是“分数”为选拔核心。这样一来,在文书方面,比如推荐信,就需要突出“人的成长”。

尹老师曾在国际学校开设英语写作课,他的一个学生选择这门课后中途放弃,因此只得到了F(不及格)。后来,这个学生重修这门课,仍准备放弃,并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很难通过。

尹老师在与这个学生的交流中指出,她的优点非常突出,传承了父母在商界的社会沟通能力,待人接物成熟、干练,自信而有亲和力,日后很可能也是商场达人。当前唯一短板看似是英文写作,而实际上是主观逃避、胆怯,如果不逃避、勇敢起来,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而且,通过英文写作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这个学生在受到尹老师激励后,重修英文写作课的分数是A+,两次成绩平均是C+。尽管综合平均成绩并不理想,但尹老师在推荐信中特别谈及上述案例,揭示学生的内在能量和潜力,在GPA成绩不高的情况下,学生竟然申请到了美国前20名的院校。

尹璞以上述事例引导出家长、升学指导教师在申请准备方面的重要使命:以足够的包容倾听、梳理孩子身上的亮点,讲好高于分数价值的故事,让学生在名校申请中脱颖而出。

在文书准备之外,海外大学专业选择方面也需要深入思考。

相对而言,国外的学生选择专业比较方便,在兴趣驱动下对心仪专业的长期关注,使国外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申请意愿、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不可限量的个人发展潜力。而很多中国学生甚至对专业本身的了解都严重不足,选择专业的困难较多。

按尹老师的说法,兴趣、擅长、能力是选专业的必要条件。如果尚不具备上述条件,根据此前“倾听-梳理”原则,也能协助孩子选择比较适合的专业和院校。

尹老师特别强调,不必纠结本科专业选择的方向,除了海外院校换专业的高度灵活性外,掌握交叉学科的“跨界”能力是当前国内外就业市场的共同需求,跨界人才的调整和适应能力超过其他人。

“规划的路”与“走出来的路”往往并不重合,最终会发现,专业选择也很难预先规划。到了大学层面的教育,无论海外,还是国内,都不再是灌输型的方式。不实践,无法认知专业走向中隐藏的“雷”和“坑”。

尹璞老师本人的专业选择之路很值得关注。他曾在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一年后退学,开始了海外留学之路。为了适应美国职场的需求,年轻的尹璞选择会计、计算机专业,后来发现不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又尝试了经济学、生物学、甚至作曲专业,最后确定为心理学。

毕业后,尹璞也并没有马上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但让他充满自信的是,无论进入哪个工作圈子,他都是业内最懂心理的人,并因此被一家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选中做了总经理。

“自己走出来的专业之路,越走越能培养信心,自己的话语权才能最大化。”

针对专业选择,邓宁提出,“放下规划,先走起来”的建议使很多国内学生不适应,如果按这种摸石头过河的方式,结果(发展方向)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正中下怀,尹老师微笑着回答,中国学生和家长的目标有时候过于具体、刻板,似乎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把清华、北大作为奋斗目标。而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选择思维模式并不是大多数国内学生所熟悉的。

有不适应的反应很正常。可以调整此前我们预设的院校、专业申请“剧本”,变化和延伸是留学中必要的认知。之所以需要适应变化,是因为美国4年的本科学习时间成本很高,沿着自己不喜欢的路径“混”下去,就是浪费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

尹璞老师还特别提醒,接到学校的通知,无论是录取通知,还是未录取通知,都值得庆祝。大多数情况下,录取办公室比学生更了解大学的实际情况,不被录取说明学生不适合。海外名校需要适合其文化、理念的学生,因此,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高分好学生来说,申请到美国顶级名校是幸运,没能申请到,只说明自己与这所名校之间不够匹配,还需要选择更适合自己、更看重自己的院校。

尹老师引用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诗概括对留学认知的过程: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探索,而每一次探索的终点必将是当初的起点,但我们将第一次认识它。

其实,留学申请就是从一个空心圆开始,到一个实心圆结束的过程。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主编 赵刚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知名心理学家解读美国留学申请
相关栏目
政策快讯 更多>
国际交流 更多>
留学快报 更多>
世界名校 更多>
人物连线 更多>
国际教育透视 更多>
机构推荐 更多>
热门院校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