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中心简介
01目标愿景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现实需求。在大都市圈地区强烈的城乡关系作用下,乡村地域普遍开始功能转型并寻找符合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成为最有可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地区。由此,如何认识大都市圈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和乡村振兴的支点并施予精准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乡村地区的规划研究长期以来依赖于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前景仍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数据类型的不断涌现,探索城乡过渡地域和乡村地域的数字空间技术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在超大特大城市及其腹地区域(如上海大都市圈地区),各种新数据的积累速度大大提高,使得数字技术研究成为可能。因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分实验中心”的目标是在城乡规划学与测绘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的交叉领域探索技术创新,并在相关国土空间规划中推广应用,进而探索融合规划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
02研究方向
同济大学“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分实验中心”的建设方向包括如下:
(一)理论构建。
一方面,基于“城乡关系阶段论”的理论模式,建构都市圈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其量化评估体系,具体包括:
1)大都市腹地的乡村多功能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2)大都市功能外溢的空间组织特征、地方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3)大都市地区数字媒体驱动的城乡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对地方影响机制。另一方面,在厘清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重构、多功能农业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揭示都市圈地区乡村转型演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明收缩和乡村特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二)技术研发。
提出都市圈城市边缘区的半城市化时空过程评估技术、跨行政边界半城市化地区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绩效评估方法等空间技术工具;创新都市圈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法、多村连片创建设计方法等规划设计方法,创新超大特大城市腹地乡村规划动员方法等。
(三)实践应用。
依托科研实践平台,面向规划实践与实践育人,创新高校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具体来说:
1)以规划和技术开展社会服务,服务上海大都圈地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承担相关政府咨询、规划设计和科研课题;
2)发动“乡村共创”实践计划,凝聚全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建设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站点体系(乡村振兴共创基地—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乡村振兴学院),探索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03科研平台
1)同济大学城乡规划的强势学科背景和科研平台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高峰I类学科,拥有教育部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高峰团队计划(城乡协调发展与乡村规划团队)等科研设施,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支撑能力。
2)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为中心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依托同济大学城乡规划的强势学科背景和科研平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持续资助;基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实践平台,在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以及江苏省的苏州、常州、盐城、宿迁、台州等地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积累了较好的数据基础。此外,依托同济大学跨学科学生社团“乡村振兴研习社”的社会实践平台,可系统性地派出乡村田野调研队伍,保证数据空间技术分析与一手田野调查相结合。
3)优越的国际交流研究平台
近年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许多海外院校建立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分实验中心成员也多次留学访问、参加国际会议或国际交流合作,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在国际视野下开展比较研究。
二、合作导师介绍
陈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导,同济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兼)。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乡村振兴人才协会理事、首批上海市乡村责任规划师、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召集人、上海市奉贤区青年联合会委员。
研究领域:都市圈地区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策划与设计。
标志成果:牵头成立了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和同济大学大都会更新研究社。获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青年规划师论文竞赛一等奖,学术成果入选“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带领团队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创建团队、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规划系网页:https://upd-caup.tongji.edu.cn//de/c199390/page.htm
三、应聘条件
1.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空间计量、城市计算等),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统计分析方法和软件,有较好的数理统计基础、具有上述相关领域学术发表经验者优先。
2.年龄在申报当年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进第二站及以上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博士学位年限不受限制。
3.申请者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职人员必须先办理离职手续才能申请入站。
4.具有良好的科研追求,学术规范以及执行力,有团队合作和自主创新精神。
5.符合国家及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其他要求。
四、薪酬待遇
1.总体参照同济大学博士后相关待遇规定以及额外的项目补助(根据科研表现)。一经录用,薪资按照国家和同济大学相关博士后管理办法执行。
2.普通博士后税前年薪30万+,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税前年薪36万+,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税前年薪42万+,特别优秀者税前年薪45万元+。
3.提供博士后公寓或住房补贴;学校每年为博士后提供免费体检;子女入学(小学)、入托等按照上海市相关规定办理;由同济大学按照相关规定负责办理公积金、保险、档案等事宜。
4.学院为博士后提供每年考核通过后津贴1万。
五、团队活动
团队活动详情图(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六、应聘方式
有意者请将应聘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代表作、推荐信等)的电子版发送至(以附件形式发送) 邮箱tjupchenchen@tongji.edu.cn,邮件主题为“姓名+应聘博士后”,通过初选的应聘者会获得联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tEUAh2fsqmH8wGufDW5oog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