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安徽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发展高质量平稳推进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总量突破4万亿元,达42959.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关口。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4%,粮食总产量817.5亿斤,实现“十八连丰”。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9%,其中战略性新兴 产业产值增长28.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7%。消费活力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突破2万亿元,达21471.2亿元。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695个,竣工2084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09.6亿元,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665亿元,获批发行企业债券148亿元。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增长8.8%,达349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突破3万元,达3090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市场主体提质扩量。新 增高新技术企业2600余户,总数突破1.1万户。新登记市场主体113.6万户,累计达660.9万户。居民就业和物价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0.9万 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0.9%。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步伐加快
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建立省十大新兴产业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坚持把“双招双引” 作为产业发展新打法,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在更大市场空间汇聚资源。组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联盟、修订支持生物基新材 料发展若干政策、组建首个量子计算芯片联合实验室、启动实施“天仙星座”计划,开展未 来产业培育工程。以“战略协议 + 项目清单”形式,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谋划项目117个,总投资4215亿元。全省全年工业增加值17613.2亿 元,同比增长7.9%,占GDP比重为41%,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比重提升0.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93.1%,较上年高71.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比8.9%提高到15.2%,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61.1%。显示器件制造和生物药品制造利润增长最为强劲, 分别增长2.7倍和6.4倍。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省级权力事项再精简20%以上,“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零基预算改革实质性推开。成功揭榜国家新一轮全面 创新改革任务11项,居13个试点省市首位。《安徽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市场准入负面制度全面执行,要素市场化 配置改革不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启动实施,“标准地”改革全面推开,省级政府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下放,要素、商品和服务等各类市 场提质增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步伐加快,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和省 通航公司组建。“三变”改革村达72%,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高到12%。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获批实施。电价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工商业目录 销售电价全面取消。编制周转池制度向教育、卫生等领域深度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持续深化,专家管理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招标领域 十大典型示范案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黄山市在全国较早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在全国首创生态环境保护专 项监督长制度,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形成环境监督“一张网”。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五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3.6万户,增长8.5%。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重要发力点,制定实施行动方案,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新增境内上市企业23家, 创历史最高水平,直接融资增长17.8%。
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促进共同富裕
坚定不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注重发挥市场和 资本的作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3%,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 程,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推动更多低收入居民迈入中等收入行列。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70.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4元,增长9%。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发展的平衡性。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高质量建设“一圈五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 效衔接。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施教育体质扩容重大工程,开展健康安徽行动,建设体育强省,加强养老托育救助服务,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2021年,民生工程投入1288亿元,稳定提供公益性岗位5.5万个,420万孤老残幼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1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发展重大工程、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全面推进法治安徽建设,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21年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下降9.3%,平安建设连续10年获得全国先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
聚焦创新共建。协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并制定安徽实施方案,共同揭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专项19项。携手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聚焦协调共进。全面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推进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加快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和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实施定埠港二期、黑扎营大桥、宁博创智谷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聚焦绿色共保。联合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共建长三角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与浙江省共同编制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方案,合力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谋划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康养基地。聚焦开放共赢。共同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动皖浙自贸片区联动合作。成功举办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与沪苏浙合作投资项目总投资2417.2亿元,占总量41.5%。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参与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聚焦民生共享。常态化推进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7+5”协同机制,加快与上海合作共建的儿童医院、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120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身份证、驾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互认通用,完成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21项应用事项。
皖北振兴发展
经济实力实现跨越。皖北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8656.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239亿元,年均增长6.9%;人均GDP从29479元增加到44702元,年均增长8.68%。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蚌埠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成功创建安徽省首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蚌埠中心建成运营。2021年新建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培育省产业创新中心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企业技术中心36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6家,总数达到1710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园区载体不断夯实。设立亳州、阜阳2个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7家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4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7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1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10家合作共建园区渐成规模。2021年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413个,实际到位资金3630.36亿元,同比增长31.56%;其中,沪苏浙项目734个,占比51.9%。交通体系日臻完善。亳州、蚌埠机场和泗县、界首通用机场开工建设。阜阳—蒙城—宿州(淮北)城际铁路先行工程开工建设。固镇至蚌埠、蚌埠至五河高速公路建成运营,G36宁洛国家高速公路明光至蚌埠段改扩建、徐州至淮北至阜阳高速公路阜阳段开工建设。建成沙颍河耿楼复线船闸工程,沱浍河航道(蚌埠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亳州公路客运高铁枢纽站。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18个,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4.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3.5万人。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阜阳)和3个省级区域医疗专科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00%完成。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低保、特困标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8%。
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打造
实施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2021年实现进出口1071亿美元,增长36.1%;实际使用外资193亿美元(含再投资、留存收益等到资),增长5.4%;实际对外投资15.1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3.85亿美元;全省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5个、保税物流中心(B 型)5个,海关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口岸)11个,居中部省份前列;合肥中欧班列开行668列。成功举办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省共签约项目703个,投资总额5821.8亿元。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并于2020年9月24日正式揭牌运营。2021年,贸易试验区内新设立企业12842 家,签约入驻项目795个,协议引资额3195.7亿元;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初步形成制度创新举措44项,首批6个联动创新区启动建设。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显著。全省产业帮扶、稳岗就业、网格化监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项目、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消费帮扶、光伏帮扶、驻村帮扶、万企兴万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出列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指标数据位居全国前列或超过2020年水平。返贫防线全面筑牢。创新推行网格化监测,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络,设立基层网格40.7万个,对所有农村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跟踪走访和常态监测。脱贫成果全面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66.7亿元,“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8.5万易地搬迁群众中有4.27万人实现稳定就业。聚焦低收入人口,建立“农户申报、系统预警、基层核实”发现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分层分类开展帮扶。发展动能全面积聚。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农村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大提升行动”。全省脱贫地区实施到村产业帮扶项目3526个、到户项目73.2万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9亿元,光伏帮扶电站累计发电收入102.53亿元,消费帮扶重点产品累计认定18514个,脱贫劳动力返岗务工186.96万人,增长4.56%,助推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592元,增长16.58%,3000个出列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4.42万元、增长31.3%;推进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农村居民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2.6%。帮扶合力全面深化。省级领导带头联系帮扶31个脱贫县,选派轮换驻村干部9840人、驻村工作队3334支,各级定点帮扶单位投入6.58亿元,县域结对帮扶投入3.86亿元,1.1万余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有效衔接全面推进。成立“五大振兴”专项小组,完成省市县乡村振兴机构组建挂牌,创新乡村振兴三类县梯度推进机制,确定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构建形成“1+33+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及目标绩效和实绩考核,实现政策总体稳定、机构平稳过渡、工作扎实推进。
科技教育
科技实力。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第8位,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十。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拥有两院院士39人,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3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12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1 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115个,其中国家级(含国地联合)15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70个,其中国家级(含国地联合)35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家,其中国家级6家。新组建安徽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总数达32家。新认定省新型研发机构38家,总数达132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1368家,同比增长3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1.4%、15.5%。全省登记科技成果17755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9件,同比净增4.5件;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2175.60亿元、1754.55亿元,同比增长92.32%、136.32%,连续5年实现“进”大于“出”。
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入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设立实施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省科技重大专项,打造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计算产业园。“九章二号”和“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双双问世,我国量子计算机已进入2.0时代,强化了量子计算领域优越性。加快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通过“揭榜挂帅”、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高性能异构 DSP 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刚高精密减速机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轻量化全铝框架车身焊接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首个大规模中国人群蛋白截断突变图谱成功绘制,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功研制等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实现突破;质子放疗磁共振图像引导系统、高铁机车监测振动传感器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领域成果相继落地。全省12个项目获2020年国家科技奖。高水平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集中展示“四个面向”重大原创成果487件,发布引领性科技成果1043件,云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项,签约金额282亿元。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1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使我国实现“量子优越性”,EAST 装置实现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等突破性进展;4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重要突破,2项成果入选十大国内科技新闻,1项成果入选十大国际科技新闻;新一轮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复,科学中心建设迈上新起点。
全国重点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和特色文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30个学院(学部),含7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现有30个一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球物理学、力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8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73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全国重点院校——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 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有 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央赛道),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学校现有28个学院,87个本科专业,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共建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大学合作建立4所孔子学院;与俄罗斯、法国、波兰、日本、韩国、墨西哥合作高校共建9个“中国中心”。
安徽创新馆
安徽创新馆位于合肥市巢湖之滨,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全馆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由3栋独立的场馆组成,其中,1号馆着重体现展示窗口功能,征集展示创新成果1800余件;2号馆着重体现成果交易转化功能,入驻知识产权运营、技术交易、金融服务、成果评价等科技服务机构近30家;3号馆着重体现对接服务功能,设有全球路演中心等会场5个。安徽创新馆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并运营5个安徽科技大市场分市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云谷创新园。举办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活动170余场。2021年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约350亿元,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近25万人次,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重要门户。
新闻文化
全省拥有文化馆123个,公共图书馆131个,博物馆230个(含非国有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0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9项,省级名录479项。全省广播电视台78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有线电视用户771.7万户。2021年全年出版报纸88种,总印数5.6亿份;期刊(杂志)181种,总印数0.34 亿册;图书10126 种,总印数3.2亿册。年末全省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25个,馆藏档案资料5554.8万卷(件、册),档案馆总建筑面积 63.1万平方米。
卫生健康
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29547个,其中医院133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62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59个、其他卫生机构12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35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14个,村卫生室1563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06个。2021年年末卫生技术人员 43.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3万人,注册护士20.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2万张,其中医院31.9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3.6亿人次。
人民生活
2021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4元,人均消费支出21911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9元,人均消费支出26495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3平方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8元,人均消费支出17163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4.7平方米。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384.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457.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616.6万人,全年为15.6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718.1万人和700.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662.9万人。31.7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6.9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3.4万人。
环境保护
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4.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92.7%,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7比例83.5%,无劣V类断面,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3.4%,创历史新高。加速推动节能降碳,加快推进“双碳”战略实施,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63万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350万千瓦以上。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沱湖、滁河等流域全面推广。健全生态环保协同合作机制,与沪苏浙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建立长三角区域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气污染防治互督互学等工作制度,与鄂、 赣、豫、苏、浙、沪等周边六省(市)签订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
生态资源
安徽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繁多,生态环境良好。世界特有的野生动物扬子鳄和白鳍豚就产在安徽的长江流域。
全省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2个。当年人工造林面积36.7千公顷。
农业资源
安徽农产品资源丰富,粮、棉、油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2021年粮食产量4087.6万吨,油料产量167.1万吨,棉花产量2.9万吨。此外,在发展茶叶、烟草、中药材和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方面也具有比较优势。
安徽名茶
安徽是全国重要产茶省份之一。安徽茶叶不仅产量大、品种繁多,而且以历史悠久和品质优良而著称。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茶久负盛名。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我国极品名茶,属绿茶类,产于黄山。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生产。黄山毛峰分特级毛峰与普通毛峰两种。特级毛峰产于海拔700米以上的深山。其品质特点是:外形似舌,细扁而微卷曲,白毫显露,色泽嫩绿,泛象牙色,油润光滑;入杯冲泡,香气四溢,雾气结顶,水色清澈明净,品之醇鲜,味甘若饴。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我国传统名茶,产于祁门县。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细,色泽乌润,芳香馥郁,汤色红艳透明,滋味鲜醇爽口,色、香、味俱佳。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质奖章及国家金质奖章。
茶乡春色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主要产于六安、金寨、霍山等县,尤以金寨县齐云山蝙蝠洞一带所产的齐云瓜片品质最佳,是我国著名的绿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平展如瓜子形的单片,大小均匀,色泽鲜绿,清香四溢。六安瓜片制工考究,采、扳、炒和烘等工艺全靠手工操作。它既能消暑解渴,又宜药用,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等功效。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属于烘青绿茶类的尖茶。产于黄山市太平县(今为黄山区)猴坑一带的高山茶园。其品质特点是:形状挺直,两端略尖,色泽苍绿,宛如橄榄。入杯冲泡,芽叶成朵,徐徐展开,茶汤青绿,香气高爽,回味香甜,被称“猴魁茶香百里醉”。
矿产资源
全省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是全国矿种较全、含量较高的省份。目前已发现的矿种为12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不含石油、铀、煤层气),其中能源矿种2种,金属矿种25种, 非金属矿种81种,水气矿种2种。2021年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 大中型矿产地5处。
NO.1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国最美乡村之一、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美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等。
安徽省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冬,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农村新政策、农业新发展的时代先锋。
NO.2 红军广场——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
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坐落于有“将军县”之称的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占地25万平方米。陵园包括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军烈士墓园、红军广场、洪学智将军纪念碑、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红军村七个部分。现已形成以烈士纪念塔为中心,融塔、馆、堂、碑、墓园、广场、红军村为一体,具有山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纪念园。
No.3 黄山
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地跨市内歙县、休宁、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
黄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84.7%,植被覆盖率高达93.6%,景区内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均达或好于国家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华东动植物宝库”和“人间仙境”。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以及"黄山第五绝"—冬雪著称于世。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为“黄山”。据地质资料分析,黄山在四亿年前元古代震旦纪是古扬子海,两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印支地壳运动”变为陆地。此后,又历经多次造山运动的磨砺和第四次冰川的洗礼,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雄奇险幻的景色,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风景区分为:玉屏景区、白云景区、北海景区、松谷景区、云谷景区、温泉景区、梦幻景区。黄山集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以合肥市为例
A 类: 国内外顶尖人才。
主要包括:1.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4.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5.国家“qian人计划”顶尖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6.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7.世界 500 强企业(境外)总部首席执行官或首席技术官。8.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顶尖人才。
B 类:国家级领军人才。
主要包括:1.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完成人。2.国家“万人计划”中除杰出人才之外的人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外专和青年千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工程暨“四个一批”工程入选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A 类)入选者;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3.全国模范教师;国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排名前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5.世界 500 强企业(境外企业)二级公司或地区总部总经理; 中国 500 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才;管理资产超过 300 亿元的金融投资、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机构总部主要负责人。6.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领军人才。
C 类:省级领军人才。
主要包括:1.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B、C 类)入选者;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获得者排名前三。2.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人才奖”获得者;省级(含副省级)城市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如安徽省“百人计划”、“外专百人计划”);省级“特殊人才支持计—3—划”入选者;省级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如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来皖创业高科技人才团队等);享受省级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青年英才。4.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省高校教学名师;省级特级教师;“江淮名医”入选者。5.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省级技能大奖获得者;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建筑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排名前三;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合肥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7.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才;管理资产超过 200 亿元的金融投资、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机构总部主要负责人。8.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领军人才。
D 类:市级领军人才。
主要包括:1.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合肥市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入选者;“庐州英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带头—4—人;庐州产业创新团队(“228”)带头人;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合肥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合肥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过市级以上研究课题或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专业技术人才。3.合肥市“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省级卫生计生系统学科(专科)带头人。4.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省级技术能手获得者;市级技能大奖获得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排名前三;合肥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6.合肥市纳税前 100 名的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管理资产超过 100 亿元的金融投资、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机构总部主要负责人。7.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领军人才。
E 类:高级人才。
主要包括:1.其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高级技师、高级社会工作师),并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过市级以上研究课题或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合肥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合肥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合肥市骨干教师;合肥市卫生计生系统学科(专科)—5—带头人;市级主管部门通过选拔列入本系统人才培养计划的人选。3.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技术能手。4.合肥市规模以上企业获市级以上奖励的经营管理人才;管理资产超过 50 亿元的金融投资、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机构总部主要负责人。5.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的博士。6.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高级人才。
F 类:基础人才
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高级技师;其他相应层次人才。2.硕士;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技师;其他相应层次人才。3.本科毕业生;高级工;其他相应层次人才。
一、认定范围
办法适用于在我省创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导向企业的高层次 人才,或以各种方式引进到我省用人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认定方式
可以通过所在单位申请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
三、认定条件
在本省用人单位工作,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符合《安徽省人才分类目录》规定的 A、B、CDE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所在单位申请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
四、认定程序
分类认定工作通过“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一)申请对象本人和用人单位通过申报管理系统,在线填写《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请表》,并上传相关附件材料。
(二)相关材料在用人单位公示无异议后(公示期5个作),单位人事部门通过申报管理系统报送材料,打印《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请表》并加盖单位公章,与相关附件材料原件一并送相应受理部门。
(三)受理部门负责核对相关信息。材料不完整或上传的相关附件材料与原件不一致的不予受理。材料完整且上传的相关附件材料与原件一致的予以受理,并退还原件,通过申报管理系统报送审核部门,并将《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请表》归档保存;待核准部门核准后通过申报管理系统打印《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
(四)审核部门对照《安徽省人才分类目录》进行条件审核工作。对未通过审核的材料,系统将向认定申请人反馈,对通过审核的材料,由申报管理系统报送核准部门.
(五)核准部门核准并经公示无异议后(公示期5个工作),将相关数据信息保存到高层次人才分类数据库,通过申报管理系统将认定结果反馈给认定申请人。
以合肥市为例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新落户的在职在岗、且无自有住房的下列人员:
(1)博士;
(2)35岁以下的硕士;
(3)35岁以下毕业3年内的全日制本科和大专、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
上述人员不含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
以合肥市为例
申请租房补贴者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人为2018年1月1日以后落户我市,本市户籍未迁出的毕业生视同新落户人员;
(2)全日制本科(含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及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大专、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生)应为毕业三年内;
(3)按规定在我市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4)申请人家庭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无自有住房。
以合肥市为例
1.租房补贴申请实行网上申报。申请人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合肥专厅或手机APP完成租房补贴申请。
2.申请人应如实填报个人资料:
(1)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或常住人口登记表、社保卡和缴纳社保证明;已婚的需提供结婚证和家庭成员身份证号码。
(2)本人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国(境)外高校毕业生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留学认证。
3.租房补贴申请审核通过的,续发期间无需再申请,符合补贴条件即按月发放。
4.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须重新提出补贴申请:
(1)申请人变更在肥就业单位的;
(2)申请人创业实体依法破产、注销后,重新创业或在本市其他单位就业的;
(3)申请人租房补贴申请审核不通过,或在续发期间不符合补贴条件停发的。
四、奖励标准
1.租房补贴的标准为:博士每人每年2万元,硕士每人每年1.5万元,本科毕业生每人每年1万元,大专、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每人每年0.6万元。
2.租房补贴自审核通过申请的当月计发、按月发放。个人租房补贴发放累计不超过36个月。
3.租房补贴经审核公示后,由各县(市)区、开发区住房保障部门于每月月底前将符合条件人员上月的补贴发放至申请人社会保障卡的金融账户。
4.因申请人社保卡遗失、信息不准确、金融账户未激活等原因,导致补贴发放不成功的,发放地住房保障部门应及时通知申请人完成补卡、修正信息、激活金融账户等事项,并纳入下月一并发放;因申请人个人原因造成租房补贴无法发放的,不再予以补发;因申请人个人工作、住房等发生变化,无法满足租房补贴发放条件时,自当月起予以停发补贴,符合发放条件后,重新提出补贴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发放补贴。
5.市与县(市)区、开发区财政部门按照1:1比例及时安排补贴资金,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