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扶贫干部自掏腰包扶贫,比较普遍。有些为贫困户建房子,有些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有些为了拉进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现在,扶贫干部自掏腰包扶贫成了普遍现象,有的为贫困户建房子,有的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有的是为了与贫困户拉近距离。我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当前扶贫工作中的无奈,这种行为值得肯定,却不值得提倡,需要深层次看待。
有些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发现,个别贫困户确实存在着生活上的困难。为了帮助其克服困难、摆脱贫困,于是他们自掏腰包。比如,帮助一些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的小孩上学,或者帮助一些家庭确有困难的贫困户治病,或者是先借钱给贫困户,让其有了本钱可以购买工具、物料进行生产劳动或做生意,之后在其经济宽裕时进行归还。这些行为都能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当前的困难,或是使其脱贫致富。既体现了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关怀,也能在政策覆盖不到的地方,灵活解决脱贫难题。这种行为有它积极的意义,值得肯定。
但也应该看到,有些自掏腰包式的扶贫实属无奈之举。比如,因政策制定的问题导致有些有需要者却无法得到及时、足够的补助;有些贫困户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扶贫干部不拿钱拿物套近乎,扶贫工作就无法开展。这种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扶贫干部的经济负担,还会让贫困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脱离了扶贫的本质,是不值得提倡的。
因此,在鼓励扶贫干部想方设法为群众办事的同时,应加大财政对贫困群众的转移支付力度,做到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减轻基层干部扶贫的压力。同时,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奖励机制,加大对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的扶持力度,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警惕资源错配导致扶贫工作无成效,甚至引起群众反感。例如村民想养鸡,偏偏送鸭苗;村里土地适合种地,非要搞苗木种植;明明市场上已经量大价低,还要上马大型种养项目;没有科学设计短期与长期并重的扶贫体系,要么只看重眼前利益,要么只顾着放长线钓大鱼,扶贫项目三五年难见效。
扶贫先扶志,扶贫应该帮助的是因为客观原因而陷入贫困的人民群众,而不是“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精神贫困者。对于这些人,最应该做的就是从思想根源上斩断“穷根”。因此,思想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为贫困群众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更要厚植贫困地区精神文化沃土,精准对接贫困群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引导贫困村树立良好新风,建立符合脱贫需求的乡规民约,让贫困户能“富脑袋”。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