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十年工作成效。(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新华网北京7月26日电 今日,教育部举办“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
数据显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教育部2012年组织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定点扶贫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所直属高校参与滇西专项扶贫任务。2019年,为进一步强化帮扶力量,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
发布会现场,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八年脱贫攻坚战,两年乡村振兴路,75所直属高校全面投入,攻坚克难,接续前行。”
据悉,十年来,教育部切实履行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各直属高校强化政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刘昌亚介绍,教育部先后成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决策部署、推动落实、监督问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推进、年末有考核、全年有调度。各直属高校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把定点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动员全校力量推进工作。“在脱贫攻坚最后四年,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直属高校向中央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用实际行动兑现庄严承诺。2016年以来,共有32个直属高校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和脱贫攻坚先进表彰。”
据悉,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分别在承接任务初期、脱贫攻坚决战期和巩固衔接期三次印发专门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直属高校把“规定动作”做实,把“自选动作”做优。“分领域成立高校帮扶联盟,共有131所部属省属高校和企业参与,从高校扶贫‘单兵作战’的攻坚战逐步转向高校帮扶‘多方联动’的集团战,进一步促进优势资源共享,短板弱项互补,切实把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结合起来。”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37所直属高校还承担了支援14所部省合建高校学科建设的任务,有效提升了合建高校的办学水平,并发挥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十年来,各直属高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35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帮助引入企业663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同时,一大批教育、志愿者、旅游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入选其他部门征集的案例库。“这些典型经验、成功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学校互学互鉴,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有效的工作抓手。”
十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在产业帮扶方面,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入专业力量、促进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实现帮扶地区农业产业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升值,很多帮扶县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十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76万人次,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1352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在健康帮扶方面,深入开展医生和设备支援、医护人员培训、巡回医疗和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一大批帮扶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三级医院。
在消费帮扶方面,全面动员校内外力量,通过建立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后勤采购、工会购买、师生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十年来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在国家消费帮扶“832”平台购买额度始终处于中央单位的前列。
各校在帮扶地区建立了近百个教育培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一批又一批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用到乡村,使高校与乡村紧密融合、共同成长。“历年全国脱贫攻坚考核第三方评估、工作普查、资源调查等,高校师生成为绝对主力。”
刘昌亚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履行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推动各校紧盯“发展”主线,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持续展现振兴路上直属高校的担当、作为和贡献。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